当前位置:三体 > 霍金评价三体 > >> 对于外星信号霍金警告不要回答!

对于外星信号霍金警告不要回答!

小说:霍金评价三体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2 00:26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这些天,全世界的科幻迷都身陷难言的悸动。

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1月9日发表论文称,加拿大最近推出的射电望远镜(CHIME)在去年试运行期间捕获了13个“快速射电暴”(FRB)。

其中,1个来自15亿光年外的射电暴在两个月内反复出现6次。虽然《自然》杂志并未就此给出任何与外星生命相关的推测,但BBC、CNN、卫报等媒体,都将重复性的无线电波解读为外星文明发来的信号。

这种推断唤醒了国内科幻迷关于《三体》的记忆:在宇宙这座黑暗森林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一旦被发现,就很快会面临生死大限。

因此,很多人在转发这则新闻时,沿用了《三体》的经典桥段,像是在传播一句心照不宣的“暗号”:“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连《三体》的作者刘慈欣都接受了《新京报》的访问。面对要不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刘说:“其实回复或不回复对人类都无所谓,15亿光年是多远的距离,你知道吗?而15亿年是多少年?15亿年前地球陆地上还没生命,生命还没从海洋爬上陆地,根本不用考虑这样的事件。”

关于要不要回答,有一个关于知名科学家霍金的故事。前两年,我国研发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曾经捕获过一个来自宇宙的信号。

当时霍金就劝告中国不要回答,并希望世界上能够监听到宇宙信号的射电望远镜不要回答任何可疑讯号。在不明白对方意图的情况下,不要暴露人类文明的存在。

昨天在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亮相的“科普网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教授也说,将射电暴和外星文明联系起来,基本是胡说八道。这其实是一种新的自然物理现象。

至于要不要回答,“如果真的有一个比我们高等许多的地外文明,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消灭或威胁我们呢?虽然人类历史上是出现过高等文明对欠发达文明的侵略,但是我并不认为一个比人类高等许多的文明造访,一定意味着威胁。”

推论如此,但看起来和眼下毫无关联的关于外星生命与文明的猜测,确实引发了一波科幻话题的风潮。

 

2

 

围观全过程的我,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一个科学前沿的发现,会牵动每个普通人的兴趣和关注热情?

或许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神秘浪漫的想象。这是发自肺腑难以抑制的天性。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或多或少问过自己或者爸妈、老师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是万物的灵长?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外星人吗?

文艺作品也会围绕这样人皆有之的幻想来做文章。

比如外星人。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脑中的ET是温和柔软的。

詹姆斯·卡梅隆脑中的外星人是迅猛坚定的阿凡达。

雷德利·斯科特开启的狰狞恐怖的《异形》系列,用的是Alien这个词,字面含义就是外星人。

千人千面,万般想象,对世界原初的好奇,就能滋养那么多永世流传的经典。

可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当我们慢慢长大,原本对科学和自然强烈的兴趣,就慢慢搁置下来,或者被更具体更切近的问题取代:我要从事什么职业?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成功人士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可以理解,但真的可惜。

某种程度上,遵从“黑暗森林”法则,对疑似外星传来的信号坚持“不要回答”的鸵鸟姿态,就像是现实中我们成长的隐喻:一边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丛林社会”,一边是逐渐丢失的好奇心和对外部世界的保守态度。

爱好科学求索新知的少年,不应该变成这样兢兢业业但又营营役役的成年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的征途都应该是星辰大海。

 

3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漂泊半生,依然少年?

我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就是面对新知的时候,永远好奇,永远渴望答案。不是“不要回答”,而是“世界一定有答案”,我们要为了答案不断求索。

今天,00后的青少年,都在问些什么问题?

我在QQ看点上看到了一个名叫“寻找100位问号少年”的活动。这场活动的发起者,是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一个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腾讯公司主办,是为青少年打造的年度科学盛典。

在#向世界发问#的tag下留下这样的问题:

在梦里无意识梦到的某些东西,在现实中过了许久也会发生一模一样的场景。既然梦境可以去往将来的某个点,那么是否可以根据梦境来帮助我们,作为我们穿越时间的起点?

人工智能占领世界后人还有生存的意义吗?他们可以拥有感情吗?

要如何证实平行空间的存在呢?如果真的存在,我能不能见到另外一个我呢?

灵魂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灵魂可能被发现吗?可不可以把灵魂保存起来?如果可以以某种形态保存的话,我们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不难发现,这些青少年关心的不仅仅是科学前沿的知识,背后也关乎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如果能够给他们答案,引导他们继续好奇下去,而不是用逼仄窘迫的现实框住他们,也许,他们之中也会诞生改变人类前景的人。至少,能培育出更多独立思考自由行动的灵魂。

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旨在传播权威的科学内容,激发中国青少年对科学话题的关注,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新偶像、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葆有“世界一定有答案”的探索精神。

首届科学小会昨天在深圳举办。所谓“小会”,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专门为青少年量身定制,而非成年人;二是指伟大的科学突破也常起源于小问题,它激发兴趣和热爱;三是指不空谈宏愿,愿为唤起更多青少年的探索之心尽绵薄之力。

科学小会上,腾讯与Science共同推出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

榜单综合了权威性与关注度,由Science权威科学编辑联合顶尖科学家,从近十年来的前沿科学突破中遴选初筛。入围的二十个科学问题,结合腾讯内容平台QQ看点上的10万名中国青少年兴趣调研,最终出炉十大科学看点,由Science新闻主编Tim Appenzeller在现场揭晓。

榜单出炉后,全球知名的科学家亲临现场,解读榜单热点。像知名科普作家、霍金爱女露西·霍金、最懂睡眠的医学家查尔斯·采斯勒等科学家和科普学者,都给现场的青少年提供了向顶尖科学家发问的机会。


 

霍金爱女露西·霍金在科学小会

不仅要回答,还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新,回答得有趣。这是青少年科普时常弱化却不可或缺的。

我们总是说,少年强则国强。给少年最好的环境就是,让他们能够成熟,但也永远保留少年般的单纯和好奇。而在科学的汪洋中徜徉,是再好没有的方式。

 


 

在这一点上,腾讯自始至终都在行动。

去年9月,腾讯发布“腾讯青少年科普计划”,涵盖多项青少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项目。

此前,腾讯举办两届腾讯青年营,促进三地青年沟通交流,了解最前沿的新科技和新文创,为湾区发展储备青年人才。连续举办六届的腾讯WE大会,连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思想,青少年已成为关注大会的主要群体之一。

腾讯还在青少年艺术教育和提升网络素养等方面持续投入。2017年11月,腾讯联合荷风艺术基金会发起“艺术行动”,共同探索“互联网+艺术教育”,为乡村孩子开启艺术启蒙。

去年8月,腾讯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计划发布网络素养支教方案联合高校、公益组织等机构,开展面向乡村儿童的网络素养公开课,探索网络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这些都对青少年在各方面的深度成长,提供了颇具意义的帮助。

今天,如果要对年轻的孩子说些什么,我想就是求真,求知,独立,自由。

+1
747
顶一下

喜欢《霍金评价三体》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

看网友对 对于外星信号霍金警告不要回答!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