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体 > 刘慈欣 > >> 刘慈欣《吞食者》《白垩纪往事》《诗云》

刘慈欣《吞食者》《白垩纪往事》《诗云》

小说:刘慈欣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8 08:18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和其他各类幻想小说一样,通过构建与现实世界相疏离的幻想世界产生艺术美感。虽然科幻小说的特色在于其中采用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元素,并常常以此作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和启发深层思考的关键。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科幻小说本身并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义务。

 

科幻作品更多的是让人类在现有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在一个新的力量基础上去构建对未来的幻想,在这个过程中,好的科幻作家应该表达出的是思考社会、人性、制度以及文明的博弈和演化方向。而不是简单的传播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我们的节目就是这样,科普有人做,我能做的就是给大家补补历史课、哲学课和宗教课,这就是我的节目“乏味”之处。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大刘的《吞食者》,短篇小说的篇幅限制,作者难以引入过多哲学和科学的张力,但文中的元素不少,比如:外星文明的警告,星际战争、地球保卫战、外星文明、人类末日倒计时、黑森法则、面壁者计划、月球的核弹发动机......

 

而且这篇《吞食者》和《白垩纪往事》以及《诗云》是相关联的故事,还是《三体》中熟悉的那种“大刘当头棒喝式的风格”。

 

我们在大刘的作品中能看到每一部中都有神级文明以不同的对宇宙的审视展开,人类一直是最弱小的,也是存在时间最短的。

在大刘的《思想者》里的思想者,我们的银河只是生命体的一小部分,更别说其他所有文明算什么了。

 

《朝闻道》里的排险者,人类的科学研究触发了宇宙危险警报,排险者出现制止人类的危险行为,从文中可以看出排险者只是文明中的一个个体都那么厉害,可见其种族实力,另外《朝闻道》里还有一个强大的文明,就是上一个搞宇宙大统一模型然后又瞬间毁灭叫做星云文明。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短篇里那个能量态神级文明《诗云》中的李白只是其种族中的一员,大牙说他们已经是十一维的生命了,在造诗云的时候,他们可以随便可以熄灭太阳将太阳系变成存储器,制造一个空壳地球,并且随意在宇宙银河系范围内跃迁;

 

接下来是《欢乐颂》里的镜子音乐家、还有《梦之海》的低温艺术家。他们能无视光速壁垒、无视黑暗森林、进行宇宙的空间跃迁、甚至自由跨越维度、他们全知全能、没有任何生存压力和威胁、这些种族只对艺术或宇宙终极奥秘感兴趣,就好比《三体》中的哪一类艺术文明。

 

接着是《乡村教师》里的碳基联邦、硅基帝国、和人类一样都是碳基生物,但是实力超强。

 

《三体》中的回归运动文明、归零者文明、歌者文明、他们是黑暗森林顶级掠食者,可利用宇宙规律,有光速飞船,甚至有一部分可以进行空间跃迁,可以在黑森法则中自保,有能力灭星,但是仍需为生存担忧,不如以上文明“玄”,但是也是很厉害了,在《三体》我们领略一番了,回归运动文明很可能不是一个种族,很可能是很多个文明共同发出的。

 

接着是大刘的《赡养人类》里的上帝文明、《三体》三体文明、《三体》储言那一批人类文明。《命运》中的人类文明。黑暗森林食物链的初级消费者,拥有远超人类现有水平的科技,但面临较大生存压力,在灭星级别文明面前不堪一击,更别说高维度文明了。

 

接下来是《吞食者》中的恐龙文明,他们只是延续的比较久,其实不是多厉害、在接下来就是《流浪地球》人类文明。《微纪元》微文明、《白垩纪往事》恐龙蚂蚁文明、接下来是《吞食者》波江文明,以及正常人类文明,除波江文明外都是现有理论知识,波江文明设定与人类世界知识不同但效果是相当的,波江文明是沿着一条与地球和吞食者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发展的,他们的所有技术力量都来自于本星的生物体,比如这块晶体,就是波江行星海洋中的一种浮游生物的共生体。对这个世界中生命的这些奇特能力,波江人只是组合和利用,也不知其深层的秘密,而一旦离开本星的生物,波江人的技术就寸步难行了。

 

还有就是《信使》中的人类文明,他们掌握统一场论并生存下来了(在大统一模型上首先超越或者和《朝闻道》中的排险者及星云文明并驾齐驱),他们可以随意时间跃迁,进行时间旅行,这一点上和其他顶级文明差不多或者超越,他们还能能把小提琴弦振动的能量转化为肉眼可见物质这是非常厉害的,要知道《诗云》中李白的那个炉子是要消耗一颗行星才可以进行能——质转换的;信使文明距离今天的现在的人类文明仅仅发展了200多年,他们未达到纯能化水平,并未是神级文明。

 

还有《纤维》纤维管理员,他们可以任意穿梭平行宇宙,还拥有跨越平行宇宙的纤维镜且纤维镜并不值钱可以随意送人,就像是小宇宙可以随便送的云天明一样,可见其程度,但他们仍然是人类形态,未能像李白种族那样纯能化,他们有没有其他厉害的东西,不知道。

 

还有一个《三体》里的魔眼文明,《三体》中就有一段内容是三体人对魔眼文明的赞叹,魔眼文明居然拥有可以对自己宇宙进行随意的掌控能力,所以说魔眼文明虽然微观,但是可以完爆以上全部,只可惜他们魔眼的宇宙太小里,大概只有一个质子,三体人都无法理解在质子层面,魔眼文明的智慧体究竟是什么形态,他们的是如何诞生的,无论怎样,他们很厉害,但是规模不如大宇宙中不同文明对宇宙的掌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比蚂蚁能举起比自己体重100倍的物体,如果人类按照自己体重的150斤,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举起超过他本身体重3倍的重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蚂蚁的力气比人的力气大得多了,但是人一脚还是会踩死蚂蚁。

大刘的吞食者短短篇幅剧情跌宕起伏,元素饱满,表现出一定的科学及哲学张力,元帅在得到波江人对吞食者对资料后对吞食者文明的科学进行判断的那段,还有大牙和元帅在战后的对话,讨论的是存在与生存等问题。

 

在最后时候几位老战士和元帅躺在草地上揭开面罩,等待死亡,以供蚂蚁啃食得以让蚂蚁帝国可能延续。与文章中大牙讲的蚂蚁女王帝国延续几万年最终被人类挖掘机摧毁的故事。在那一刻 能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那一刻他们选择对地球生命延续做贡献,或许也可以被叫做救赎。

大牙在原文中说:朋友们,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我们比你们更有权利拥有她!因为在你们之前的一亿四千万年,我们的先祖就在这个美丽的行星上生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地球战士们呆呆地看着大牙,身边的残海跳跃着昏黄的阳光,远方的新山脉流淌着血红的岩浆。越过六千万年的沧桑时光,曾经覆盖地球的两大物种在这劫后的母亲星球上凄凉地相会了。

 

恐龙文明崛起于一亿地球年之前,就是你们地质纪年的中生代白垩纪中期,在白垩纪晚期达到鼎盛。我们是一个体形巨大的物种,对生态的消耗量极大,随着恐龙人口的急剧增加,地球生态圈已难以维持恐龙社会的生存,接着又吃光了刚刚拥有初级生态的火星。地球上恐龙文明的历史长达两千万年。但恐龙社会真正的急剧膨胀也就是几千年的事,其在生态上造成的影响从地质纪年的长度看很像一场突然爆发的大灾难,这就是你们所猜测的白垩纪灾难。

 

“终于有那么一天,所有的恐龙都登上了十艘巨大的世代飞船,航向茫茫星海。这十艘飞船最后合为一体,每到达一个有行星的恒星就扩建一次,经过六千万年,就成为现在的吞食帝国。”

 

“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家园呢?恐龙没有一点怀旧感吗?”有人间。

 

大牙陷入了回忆:“说来话长,星际空间确实茫茫无际,但与你们的想像不同,真正适合我们高等碳基生物生存的空间并不多。从我们所在的位置向银河系的中心方向,走不出两千光年就会遇到大片的星际尘埃,在其中既无法航行也无法生存,再向前则会遇到强辐射和大群游荡的黑洞……如果向相反的方向走呢。我们已在旋臂的末端,不远处就是无边无际的荒凉虚空。在适合生存的这片空间中。消耗量巨大的吞食帝国已吃光了所有的行星。现在,我们的惟一活路是航行到银河系的另一旋臂去,我们也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但在这片空间呆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

 

这次航行要持续一千五百万年,途中一片荒凉,我们必须在启程前贮备好所有的消耗品。这时的吞食帝国就像一个正在干涸的小水洼中的一条鱼,它必须在水洼完全干掉之前猛跳一下,虽然多半是落到旱地上在烈日下死去,但也有可能落到相邻的另一个水洼中活下去……至于怀旧感,在经历了几千万年的太空跋涉和数不清的星际战争后,恐龙种族早已是铁石心肠了,为了前面千万年的航程,吞食帝国要尽可能多吃一些东西……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吞食,不停地吃啊吃,不停地扩张和膨胀,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就这段和大家聊聊生物物演的思考,读过达尔文进化论的朋友都知道他在里面提到:越高级的动物,实用性越强的动物,越高级的物种生存越具有优势。拉马克学说里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好像就是谁站在顶端,谁就是最厉害的。人类是个另类,身体全是毛病,幸亏有个脑子才使得我们有了今天。纵观整个生物史,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一路演化到每一个霸主时代的物种,今日的霸主是我们人类,我们却发现,实际上越高级的物种,灭绝速度越快,灭绝范围越广。

 

处于一个越高级越震荡的走势,处于一个越发展生物体型越小的状态。文中选段就涉及了这个讨论,大牙说他们这种体形巨大的物种,对生态的消耗量极大,随着恐龙人口的急剧增加,地球生态圈已难以维持恐龙社会的生存,接着又吃光了刚刚拥有初级生态的火星。地球上恐龙文明的历史长达两千万年。但恐龙社会真正的急剧膨胀也就是几千年的事,其在生态上造成的影响从地质纪年的长度看很像一场突然爆发的大灾难。

 

这段很明显的对恐龙灭绝假说的解释,实则意思说的就是人类,我们想想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人口膨胀和信息增量的膨胀相较于从非洲大裂谷走出来的现代智人祖先一路发展,相较于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农耕文明的历史,是不是每一个阶段都短暂的可怕?或者叫快的可怕?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17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1880年电气化时代,1950年原子能时代,今日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好像知道下一个时代是什么,看似都是人类设计好的,但其实这不由人类决定,这只是信息增量的一个必然导出。

如今信息量暴涨,我们已经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大家都觉得物联网好,大数据好,可是?你如何筛选?你如何识别信息真伪和有效?你越来越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举个例子,现在的电子书生成器,它居然可以不停的写网络小说,然后在微信和一些网站上去吸引人们阅读,开头写的非常吸引人,就是设计好了去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当你读的正爽快呢,然后开始要求你付费或者跳转到什么网页,你根本看不出是人工智能写的,那样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的营养,就是信息增量的必然导出,大数据按照编程电脑自动生成的。

再举个例子,现在的网络歌曲,你以为全都是人写的吗?有一种音乐公司,他是专门盯着现在的微博等平台的热搜,抖音上比较火的歌曲,他们见到什么关键词比较火或者什么电影比较火,立刻确定歌名和歌词,然后依据数据库里其他歌曲进行一个大杂烩式的“创作”找人唱,然后发出去,相信很多人搜索电影主题曲的时候会搜电影名字,可是一般主题曲不是电影名字,你搜到的歌曲听着还不错,但那不是主题曲。非常赚钱,游戏里的人物和各类关键词都不放过,我特意去听了,确实也说不上难听,但你明显可以听出抄袭的味道。就是像这首又像那首的感觉。古风歌曲更是有意思,利用这种办法进行创作,然后演唱者火一把,前段时间的离人愁那人,他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如何创作出原创歌曲?

 

这些问题说明什么?当信息越来越多,人类无法进行识别处理的时候,你必然依赖机器,依赖计算机,依赖编程,那么请问,你是如何确定它不是有意导向?或者说它依据大数据针对你个人的偏好设计,进行定向的推送或者引导,你在选择中却还以为你在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我说的不是机器人灾难,机器目前还没普遍有那本事呢,我是说设计这些的人类。在科学史上人类随着信息增量的不断暴涨,不断有新的理论模型使之自洽,所谓大统一模型。但是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如何去找大统一模型?未来随着信息更加暴涨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筛选和识别,这是人类信息时代的头号大事情,如果人类能从这暴增的信息中找到对未来信息文明走向的概率预测,那确实是件好事情,您听着玄乎,其实不然,如果真的可以,人类的文明是很有可能继续光明的。

《诗云》中神级文明李白把所有汉字组合已有的诗词和未来可能的诗词全部放在了一个诗云中,可是他却无法筛选和识别。未来人类面对的就是这个情况,海量的信息摆在那,谁能掌握筛选和识别,谁就能抢占先机。

 

《吞食者》中恐龙的灭绝实际是有道理的,现代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恐龙的灭绝至少经历了上百万年乃至数百万年的过程,而不是一瞬间就消失,不然很多疑问无法解释。他们认为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改变生物大环境之前,由于植食性的恐龙它的食料主要来自蕨类植物,而这类植物大量灭绝,随之被被子植物所取代,也就是那个花朵消灭了恐龙的说法,当植食性恐龙灭绝后,以植食性恐龙为基础食物链的肉食性恐龙相继灭绝。

 

因此无论那种恐龙灭绝的假说,恐龙种族的灭绝早在小行星撞击之前,在上百万年的自然进程中就开始逐步发生,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瞬间,就算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它们的灭绝也是迟早的。还有一个问题:就算是小行星在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改变了生态大环境,最终导致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骤然全部灭绝,但这个说法里有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是为什么比恐龙低级的大量物种不灭绝?甚至还有很多大型动物也都活了下来?可见这个自然进程不是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人类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遥远的未来,不止关注地球内部,更要关注外部环境,也就是宇宙!

 

按照地球现有物种及其划分,地球现在的高等生物也就是哺乳动物。我们人类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纲。哺乳动物在地球几年的历史中,截至目前在这个地球上发生种类的时间只有7000万年到9000万年,我们听上去很长,其实是非常短的。哺乳动物绝大多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在地球的时候,绝大多数早就已经灭绝了,生物大灭绝不止是今天人类导致发生的事情,从更大尺度上来看,生物灭绝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哺乳动物中最高的一类叫灵长目动物,灵长目的最高的一族叫直立人,也就是很早一批的古人类。

 

直立人早已全部灭绝,现在只有部分基因比如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因为当初与智人融合后有残留,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才是300万年到500万年,这是非常短的。直立人在7万年前到2万5000年前骤间全部灭绝了。我们今天的人类也就是东非大裂谷走出来的现代智人在地球上目前只存在了不到20万年,我们现在的能力没能有资格说我们一定会延续多少万年,因为目前来看,人类的科学与技术水平是非常低的,我们连大规模进入太空目前都无法实现,更别说文明的程度了。

 

正如《三体》中所说,人类目前发展的速度真的就像是技术爆炸,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持续上百万年,农业文明1万年左右,工商业文明迄今也不过就300多年,我们今天就已经进入信息文明了,我们会觉得这是好事情,会觉得这是发展的必然,信息增量的必然,人类如果把可控核聚变技术掌握了后,大海里氢的氘氚就够人类用到太阳寿命结束,多好啊,人类未来再也不用为资源担心,人类构建美好社会的梦想就会实现。

 

可是我们得想一个问题就是:当初4G没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各行各业是什么样子,出来后我们的社会又是什么样子,这时间才过了多久5g就来了,试想,当人类有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能源不愁的时候,人类甘愿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吗?必然会出现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所以对黑暗森林法则里: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的一种质疑就是:文明是有重量的,文明是会自毁的。 哪个文明不想活下去?可是想活不等于就能活下去。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很多年,人类始终没有把地球看成一个共同体,因为人类那时候不会觉得这里被污染会影响大洋另外一端的国家,发达国家把污染排放到偏远落后效果以外不会影响自己,其实错了,整个地球是一个超级大的生态循环系统,而我们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一直认为自己文明高度进步带来的只是福音,大家好像觉得只要污染看不见了就不存在了,就像今天城市道路干净整洁,但是污染和废弃物全部转移到看不到的地方,人类看不到就会说自然生态越来越好了。这样的观念至今很多人都持有,更别说那个时代的人里。

 

从上个世纪开始,局面为之一变。五十年代,美、苏争霸核对峙出现,也就是《三体》第一部开始的故事背景。《三体》中也出现了那本美国生物现学家蕾切尔·卡逊写的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他在书中揭示了环境危机,以及人类大肆破坏生态可能面临的未来,《三体》中说大兴安岭建设兵团那段,还有伊文思父亲游轮那段,这都才是真实历史的一小部分,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是非常可怕的,人们在短时间内将地球搞得面目全非。随后的七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资源危机,人类不断的寻找新资源的同时告知人类资源的剩余储备量,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天天能听到全世界的铜还有多少,石油还有多少.....在那个时代一个有名的罗马俱乐部,就在72年提出了它的罗马俱乐部报告,说的就是资源危机。

 

到了八十年代人类才明确发现系统性生态危机,也就是亚马逊等地方的地球之肺,还有还有就是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升温会使得南北极冰川问题可能造出的影响,要知道那地下的甲烷和原油储备是非常充足的,一旦泄露,地球的温室效应会成倍加剧,问题还很多,比如核电站都是裂变,会有核废料,目前人类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都是被密封装在大罐子里深藏地下等待未来解决或者到时候扔到太空中,可是那罐子撑死能封300年,就像个定时炸弹在地下埋着。到九十年代气候异常问题提到台面,到二十世纪初国际恐怖主义危机开始,就算2019年的今天,恐怖主义依旧猖狂,前段时间的基因编辑也告诉人类科技发展的危机,比如生命科学的危机,比如转基因的危机,如果人工智能全面展开,危机似乎更大。如果有人觉得世界会越来越好,那只是希望,但是如果觉得世界一定越来越好,那了解的还是太少,或者生活的确实幸福。

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越发展越进步,在现实上人类的危机程度越高,这个也跟我们过去优势发展的这个说法形成背反。如今我们的危机不仅是生态环境和气候等问题上了,在信息社会中我们面临的危机也不是看不到的,当然这要提一句,我们只是在谈人类面临问题,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只是借这些例子来提问,人类这超快速的发展,我们真的知道脚下踏的路是我们能把控的吗?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大大提出来的,虽然人类距离这个目标尚且遥远,但是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不想成为共同体都不可能,就像是文明化的进程把你卷入其中你想逃都逃不掉的,你看科幻小说中人类后期的文明演化都是共同体的形态,这是未来的趋势,就像是从农业到工商业到现代信息文明,这个进程你看似是人类选择,其实只是随着信息不断增长的必然,人类文明整体走向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很多看似关键的因素只是诱因。试想人类如果不往共同体发展,那现在地球的气候或者生态环境出现个大问题,有人能幸免吗,现在某大国经济出问题,其他国家的人能不受影响吗?科学研究、生物研究等一旦有所突破你能不受影响吗?

 

大家好,我是艾谁谁,今天聊鲁迅的一篇短文,本期内容免费,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以后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方式是:一期免费,一期付费,免费和付费的制作质量是一样的,免费的会放到喜马拉雅专辑里,付费的仅限于微信公众号付费收听,已付费图文可以反复的点开阅读和收听,后续会将这些付费内容放到一个专辑里,展现在微信的目录里,这样很方便。为更好的继续制作节目,感谢各位支持我的上一篇付费内容(从三体中人类质疑黑森法则的故事,看鸦片战争没能打醒清政府却打醒了日本)

 

大刘的有个短篇叫做《吞食者》,我之前有讲述过故事,可以在听完这期内容之后听一下,我把文章链接放到文末。

这个短篇讲的就是地球上的人类遭遇了外星人,这个外星人不陌生,就是曾经地球的霸主恐龙,它们没有灭绝,当初是开飞船逃离了地球,现在又返回了,当然,这个返回不是要和人类和平共处,而是要吸干地球全部的资源,然后去往下一个星球,恐龙的飞船就好比他们给人的印象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就会吞噬猎物。

人类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无法反击,最终地球被吞食,而人类也变成了恐龙的高级食材,恐龙们让这些人过上了天堂般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为了让食材变得更美味,这些人也觉得挺好,他们认为人类的世界过的太压抑了,虽然人不真的吃人肉,可实际处处人在吃人,并且,人类的理想就是过上天堂般的物质资料充足的生活,现在生活就摆在面前,毫不费力,唾手可得,想要什么有什么,只不过代价就是最终被吃掉,他们乐得其所,觉得这样挺好的。

 

与其在现实中并非自由自在的苟延残喘,奋斗终身都不可能实现恐龙给他们的这种生活,而人类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过这样的生活,何不放弃尊严顺应恐龙?被他们圈养,成为他们的食材?人类吃牛羊不也是如此吗?为何恐龙就要受到谴责,而人类自己却能找到各种理由去为自己的行为做合理解释?

 

文中的那些小孩子就是生活在恐龙给他们创造的美好世界中,而人类中的一部分人始终在抗击着恐龙文明,但结果可想而知,不过是徒劳的。在一次相遇的机会中,这些小孩子被告知要见一面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他们惊恐万分的喊道不要看到这些原始丑陋的野蛮人,不要看这些凶残的暴力者。

有的孩子说:我真是想不懂你们,为什么要阻止我们过这样的美好生活?就为了你们人类的那种自傲?被圈养有什么不好?就是人类的那种虚荣心造使你们现在这般模样,自己如此也就罢了,居然当初差点使我们错过了这样的天堂,我厌恶你们,你们不是我的祖先。说罢就走掉了。这个孩子最终因为情绪波动影响了肉质,恐龙文明将他的食材等级降低了。

 

以上大概就是吞食者里面讲的内容,挺有意思的,与之相关的哲学话题我们以后再聊,今天借这个故事咱们聊聊鲁迅的一篇文章《灯下漫谈》,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很经典的话:老百姓就是在做不了奴隶与做稳奴隶的时代中循环。

和我们刚才聊的《吞食者》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思考公通的点,我的特色就是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然后说了好像又等于没说,听完了之后也不知道在讲什么,相信各位也都习惯了,咱们开始正文内容:

 

当你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正期待着老板月初给你发工资,老板却说:“因为绩效考核改革,数据统计方式有变化,所以上个月的绩效考核数据不能按照新改革后的方式结算,经过商议,把上月考核数据乘以60%再以新的结算方式来结算工资”,你计算后发现,这样等于少给你发了800元工资,可你此时内心是敢怒不敢言,辛辛苦苦一个月,一个改革就让你的工资缩水了。

 

但下午老板开会又说:“各位,经过董事会商议,咱们既然刚实行改革考核制度,第一个月得有一个缓冲期,最后领导们决定这个月的工资照常按照上月考核数据发放,下个月正式开始以新标准执行”。你此时心理会是怎样?肯定会说这太好了,领导也是比较体恤下属的嘛,但你转念一想,不对啊!这本该就是我应得的工资,怎么我被剥削了,还要感激他呢?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我举的这个例子中的事情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鲁迅也遇到过,不过他赶上的不是工资打折扣的事情,而是货币贬值,《灯下漫笔》这篇文章是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思考,发现人们非常容易在被剥削、被压迫等危难的时候,极其容易产生自我安慰的心态,鲁迅当时也是如此,本该是自己的钱,却因为经历了不能兑换到能够兑换,所以不至于不损失太多而高兴不已,他认为这种是”降格“的保命心态。

 

文章的内涵很深刻,文章开头写道:民国初年,国家发行了纸质钞票。人们觉得之前使用的银元没有钞票携带和使用起来方便,于是在刚开始发行的时候纷纷把银元兑换成了钞票。后来纸币迅速贬值,甚至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收钞票,所以钞票花不出去,那时候商家只收银元。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鲁迅本来还算有点钱,但是手里大把的中钞票贬值致使他生活陷入了困顿,毕竟没有银元吃个饭都很难,鲁迅拿着自己的钞票到处银行去换,银行不给他换,后来鲁迅听说可以兑换了,但是兑换比例是60%,抱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心态,鲁迅去换了,就在换的过程中,突然兑换比例变成了70%,他欣喜若狂,这又能多换一点了。

最终鲁迅看着自己沉甸甸的一大包银元沾沾自喜的时候,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自己手中的钱是变少了,为什么还会这么开心?鲁迅由此讲了一个道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①,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甸甸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①中交票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

这个心态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经历的,如果先前就摆在你面前一个不可改变的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人容易在抱着“有总比没有好”,“总归是轻松了一点,熬过去就好了”,“不然还能怎么办呢?咱们是平头百姓”等之类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妥协,并且多数时候还对对方感恩戴德。

 

二,以身说法揭露民族性格本质

 

鲁迅回到家后,他就开始在灯下写作反省,这就是《灯下漫谈》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一九一五年他潜离北京,同年十二月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支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鲁迅很多文章都是在晚上写的,确实,动笔杆子的人好像都是夜猫子,只有在晚上会有思绪,这一点是通病,鲁迅他曾说过,“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又说,“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

 

这篇《灯下漫谈》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由此想到了古代的老百姓,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鲁迅瞬间由自己的经历而明白为什么历史中的他们那么容易妥协了,他感叹古人和自己时代的人:“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且把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交票换银元是历史事实,但是鲁迅的故事可能是他夸大了去讲的,其实这些话是他早就想说的了,只不过借自己的经历讲述出来,更容易让人被触动,写作手法的一种)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奴隶”心态,被吃的人羡慕牛马,希望成为牛马

 

我经常看到自媒体文章频繁出现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话出自鲁迅的文集《三闲集》中的《无声的中国》。

 

那时候胡适公开宣称赞同全盘西化论的,他说:“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凡一种文化既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有它的绝大保守性,对内能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就抵抗新奇方式的侵入。这是一切文化所公有的惰性,是不用人力去培养保护的。”

 

那时候正好是新文化运动,当时是汉字改革,后来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汉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吓的那帮保守派接受白话文运动,所以你会发现,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谈到社会上极其强大的保守势力面对如此激烈的主张于是做出折衷。于是,鲁迅作出了上述那个形象的比喻。

鲁迅其实在无声的中国里讲的这句话也包括他自己,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批评其他人,其实不然,从《灯下漫谈》我们能看出,鲁迅本人也在时刻反思自己,自我解剖,冷静自嘲,他正因为亲身经历并且获得感受之后,才能够产出如此深刻的文章。

 

本该是你应得的,应该享受的权利,可被剥夺之后再给予你的时候,你的心态不是为自己争取的胜利而自豪,确是为对方愿意施舍给你,总归是让你“比之前好”,所以你感恩戴德于对方,这是很奇怪的一种心理,如果这个权利还是被剥夺了一部分,你这时候死咬不放的去争取,换来的不是周围人的团结一致,而是指责、漫骂甚至是攻击你,因为很可能因为你的争取导致原本返还的一部分权利又被收回。

 

比如电影《我是潘金莲》,刚开始她上诉的时候人们都很同情她,但是后来人们嫌她带来了麻烦,为了所谓的证明自己使得周围人的日子过得不安静,后来人们就讨厌她,攻击她,但是对于她而言耗尽自己20年的光阴,一方面是向别人证明自己,但更多的是她为了给自身一个交代。

 

比如超市现在搞一个活动,大米降价处理,可是前一天你刚买了10袋大米,这个降价让你多花了300元,你按照消费者条例和规章制度去向超市要个说法,超市最后的答复不是返还给你钱,而是取消了活动,试想你此时会遭受到什么?肯定是周围买大米对你的谩骂,认为就是因为你的不依不饶,导致大家都没有享受到降价活动。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理解,鲁迅形容的“奴隶”心态,人们习惯于被人要求,不敢去反抗,不去争取自己应该有的权利,因为在对方施舍给你之前,你的生活更悲惨,就连被人奴役的权利和资格都没有。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②,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②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多桑《蒙古史》第二卷第二章中引有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和奴隶相等。

“把人不当人”这本该是奴隶主,上层肉食者的视角所产生的思想和观念,可是鲁迅发现,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人们却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思想准则了,本该重视人的价值,可现在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价值了,于是,当统治者把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居然人们就心悦诚服,把自己当成牛马,然后以牛马的姿态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

鲁迅所谓的“吃人”的本质是不平等,不同阶层和阶级自上而下的歧视和剥夺,下层具备“奴隶”心态的人甘于被人吃,只要能保证不把下层真正的吃死,也就是有条活路的这个规则,社会即安之,所谓老百姓只要你不逼得他活不下去,绝不造反,所以这样的心理和民性就致使最下层的人被吃得惨状百现,这不是统治者一味的压迫,而是自身不断地让步自己的权利,最终被压迫的不能生存,才会爆发频繁在中国历史中出现的农民起义,然后乱世之后的盛世依旧如此,往复循环,这就是黑格尔所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循环”的意思。

 

四,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

 

鲁迅在中国的历史中找例子去印证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意思是几千年的中国从来没有过独立自主的人,大家都是在做奴隶,在和平的时代,大家安分守己地听官员的命令;在战乱的时代,人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于是就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给他们制订规则,让他们去服从。

 

这也就是农民起义之后,为什么明明杀其他农民最狠的就是原本的农民,而他们却没有一点反抗,他们只想着听从别人制定的规则,—点主见也没有,这就是“思想上的奴隶”。

鲁迅举例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宋末元末等起义战乱作为论述,杀人魔王张献忠,不服役不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对手要杀,投降的也杀,面对这种的情况,百姓就非常希望来一个新主子能给他们制定新规矩,给他们安定,只要比杀人魔王张献忠要宽容些就能够让全部百姓归于你帐下,这说的就是李自成。

所以你看后来李自成的军队开始宽柔政策,不杀百姓,不强抢百姓,本来也是一个魔王,却被百姓歌颂是“神仙救世”的闯王,百姓的口号“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非常愿意接受新的规定,因为就算战乱被平定之后,百姓除了要缴纳原来的赋税之外,还要承受许多新的压迫,所以他们宁愿跟着造反,并且接受领导者给的新规定。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鲁迅说:“看看吧,这就是几千年来,人们即使打破了奴隶制度还要寻求一个新的奴隶主,心甘情愿的继续被欺压,为什么心甘情愿却不想着抵抗?因为他们觉得比起之前的战争时代,活都活不下去了,还不如被欺压着,至少还能活下去”,鲁迅感叹人们都是不自如,不自省的奴隶,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的心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对于这种群体现象和心理,鲁迅很痛心,很难过,他认为只有改变国家和社会,消除一切奴役现象,这样才能对人性深处的东西做一点改变,很多时候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永远都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之间来回循环。

 

五,鲁迅生活的年代

人不是人,连奴隶也不是

 

鹤见钓辅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

 

有一位外国人在北京生活得久了不想回国,因为他觉得北京生活太好了,各类金银珠宝,书卷画轴,美味佳肴等等都让他沉迷其中,在今天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吸引外国人,这是骄傲,但在鲁迅时代就不是如此,那叫鸠占鹊巢,那叫吸食中国人,因为当时是被侵略的时代,他们这样的话语是把中国当作游乐场,把中国人当作服务生,鲁迅说:“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鲁迅对此有个形容:“人肉的盛宴,吃人的筵宴”,他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③的孩子,《现代评论》二十一期)。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④,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③每斤八文的孩子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一期载有仲瑚的《一个四川人的通信》,叙说当时军阀统治下四川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中说:“男小孩只卖八枚铜子一斤,女小孩连这个价钱也卖不了。”

④罗素《中国问题》一书:“我记得一个大夏天,我们几个人坐轿过山,道路崎岖难行,轿夫非常的辛苦;我们到了山顶,停十分钟,让他们休息一会。立刻他们就并排的坐下来了,抽出他们的烟袋来,谈着笑着,好像一点忧虑都没有似的。”

他认为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五,吾国青年定当肩负使命,砥砺前行

 

当时人们所走的路是什么呢?鲁迅的意思是当前的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而是希望在太平了之后继续回到过去奴隶的时代,是所以人们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之间去循环,面对这样的现实和国民性,鲁迅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但是,鲁迅可不是愤青,他也不是唱衰,更不是消极,他说了一句话:“不满于现在,难道就只能像古人与复古家那样,神往于过去吗?”

这是反诘句,他向自己,向每一个读者,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百姓一起反思,人们不满于当时社会,更不能回到过去做奴隶,但可以向前看!向前走!因为前面有道路。

 

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的;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鲁迅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第三样的时代”,什么意思?就是争取人该有的自由和权利,不做奴隶,做独立的人的时代。

他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人,他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就是毛主席说鲁迅为什么是民族的脊梁骨,为什么说鲁迅是用笔当枪杆子的原因。不过鲁迅更多的其实是表达他的无奈,因为他虽然认清楚了,可是当时中国大部分人没有认清楚自己奴隶的本质,当时的背景正好是守旧派和维新派的激烈争斗,那个时期保守派的人对古文化持有坚决守护的态度,而维新派又要彻底打断古文化的根,甚至提出抛弃汉语,改成拼音文字,那个思想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他不将希望寄托于中年的人,而是给予下一代的青年们,他呼吁青年们承担起时代的使命,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希望,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希望和期待。

 

六,如何读懂鲁迅?

 

读懂鲁迅是目标,但不是目的,读懂鲁迅你只能读懂那个时代和一部分民族性格的特点,但你别想通过他读懂中华文化。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不是贬低鲁迅先生,而是告诉大家,西学渐进时期,东西学在碰撞过程中谁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被战争检验了,东学输了,不是输在不够精妙,而是在面对爆烈的科学文明和工商业文明所缔造的新时代不匹配罢了,冷兵器对抗热武器如何能够胜利?所以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鲁迅那个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文化的残破,民族危亡之际,救亡救国之人只能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加上不怕牺牲的意志才能唤醒周围麻木的人群,所有对传统文化的看待必然是全部批判,如若不然社会无法转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就试过不行了,必须得全面学习西方。

(鲁迅、萧伯纳、蔡元培)

可今天的我们面临的和他们当时面临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给我们太多冷静思考的时间,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头脑发热?所以,他们给我们留下如此多宝贵的内容不是要让我们拿起来呐喊的,不要觉得呐喊就是在表达你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呐喊是属于那个撕破黑暗的时代所独有的,如果这个时代不是靠法制的推动和文明的方方面面建设,而是靠人们热血沸腾的呐喊,岂不是把文明走向倒退了?呐喊就代表正义?不见得。

我们现代人希望的是一切的苦难和经历都能够使得,或者说我们都在努力的推动法制社会更加完善,各种体系更加完善,比如这次疫情,医疗体系和安全体系会上升一个层次的。我在刘慈欣《地火》人类的所有灾难都是有价值的那期里也讲过我的观点,我们希望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坏,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你都要积极而不是消极,这才是吾国青年所必须要有的,而鲁迅说的那些确实和咱们当前的时代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读不懂时代怎么谈读得懂鲁迅呢?

 

很多人会说,你这种说法不就是鲁迅口中的那个暂时坐稳了奴隶时代的思想吗?所以你看,这就是鲁迅为什么会被教科书踢出的原因,因为他的思想太容易误导青年了,为什么?青年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现代历史,现代政治,什么是古代历史,古代政治,天天喊封建封建封建,封建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被灭掉了,只剩下西汉早年有残存,如果这一点都没搞清楚,那肯定是把古代历史全部揉成一团了,试问,古代历史都没懂,怎么懂鲁迅呢?没懂鲁迅又怎么拿着他的话来当思想旗帜的徽号呢?

并且,鲁迅所说,不过是一个时代人们呐喊的一种极端,比如他批判儒家吃人等等那些,尽管表面上来看他是批判整个东学,但其实根本上来说,鲁迅所指是理学,而不是整个儒家,顺便带上中医。也就是说他的很多话并不是客观的,我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讲过为什么,这里不赘述,只是想说,我们今天的人没必要带上他们那个生死存亡就在今日或者明日的那种情绪中,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而非西学冲击时候的全盘否定。

 

 

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人天天在玩游戏,突然想明白了要去看书学习,如何能杜绝再次玩游戏?那一定是对这个东西骂骂咧咧的,并且对还在玩的人冷嘲热讽,这就是人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解释,如果不是这样极端,一定是看两天书又回到游戏上去了。其实并不是讨厌,而是害怕,因为太吸引人了。

 

等到他真的改变了,再也没有玩过游戏,他在不断地思考中,肯定会想明白当初为什么玩游戏,到底是真喜欢还是麻痹自己?亦或者逃避现实?当他想明白之后为什么人会讨厌看书而喜欢玩游戏。于是,他不会再骂游戏,更不会对玩游戏的人继续冷嘲热讽。该干嘛干嘛去了,这就是我说的,看一个事物我们不要去看他的表面,而是去看底层逻辑,看事物不同侧面的解释,即不追求对与错,而是讨论所以然。

 

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演义,致使我们看历史总喜欢分是非对错善恶忠奸,很多人提问也总是说某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等等之类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比如曹操这个人,当我们不再持有这样狭窄的一个定性答案,就是真正读懂历史的时候。今天的环境给予这样的环境让我们冷静思考和理性的分析,无论是鲁迅口中的哪种奴隶,你都要活,且活得是真正的自己,不然到美国也是奴隶。

+1
747
顶一下

喜欢《刘慈欣》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

看网友对 刘慈欣《吞食者》《白垩纪往事》《诗云》 的精彩评论